台南好心意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愛的集團介紹

嘉南職業復健模式 、夢想與希望的旅程--我的復元之路
一全院皆為復健場域一
以『復元』及『賦權』的原則藉由讓精神障礙者成為工作者,進入愛、夢想與希望的旅程,邁向復元之路。
背景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職能治療科於民國87年成立,成立之初有鑑於所服務的院內精神障礙者平均年齡正值30多歲的生產性年齡,而實証醫學又指出「工作者」的角色有助於精神障礙者的復元,故陸續成立工作訓練坊,『復元』anthony學者(1993)指出復元是個人能夠超越精神疾病,發展出有意義和目標的生活,復元過程中個體的態度、價值、感受、目標、技巧與角色均出現改變。宋麗玉學者(2005)強調「元氣」概念,期待復元過程中,精神障礙者能萌生希望與生命力,擁有行動的力量,朝向目標前進,帶來正向結果。『賦權』含個人對自我效能、自尊、做決定的能力、採取和完成行動的能力,以及對外界環境的掌控力,涵蓋「過程」及「結果」,他人可以協助促進和增強權能(宋麗玉,2006)。
規劃
民國93年以企業經營概念,將所有工作訓練坊統整為一「愛的集團」;成為國內第一個將企業經營概念引進精神醫療病人復健領域之醫療院所。
民國96年引進『消費者自營產業模式』(consumer-run business),創造一個病人主動規劃和自我管理的工作環境,引導擁有工作技能精神病人能『主導』和『計畫』自己的工作。自98年更結合醫院人員、設施等各項資源,以全院皆為復健場域為理念,陸續推動新一代企業革新方案,包含工作訓練分級標準化、我『嘉』處處有希望等計畫,民國99 年更引進有別於傳統醫療模式的『優勢觀點』,『優勢觀點』強調重點看到病人目前發展的可能及潛能,評估病人的可能性而非問題、選項而非限制、安康而非疾病,協助病人更了解自己,促進改變的動力(宋麗玉、施教裕,民98)。
愛的集團工作訓練分級標準化
愛的集團有12個院內工作訓練坊,依據「工作訓練時數」、「體耐力」、「工作技巧」、「社交技巧」及「自主性」五個面向分析院內工作訓練坊,將愛的集團工作訓練分為四級,分別為基礎、初級、中級和高級,提供簡單到複雜的工作訓練機會,於民國100年導入ISO2008驗證,將訓練流程標準化,並且每年進行通過重新驗證,以確保整體訓練品質,使愛的集團組織結構更臻完備更為完善。
我『嘉』處處有希望
落實全院皆為復健場域模式,全院工作人員均有責任協助精神疾患者復健,營造病友以嘉南為家,處處可見病友熱誠服務的背影,引導病友們以「愛」為出發點互相扶持,媒合符合專長之工作訓練,使復健足跡佈滿全『嘉』。
執行
(1)愛的集團服務人數:
愛的集團期許院內病友藉由工作者角色,肯定自己,維持和提升功能表現,近年來參與愛の集團(院內職能訓練)訓練的病人人數穩定增加,皆可達約250人,105~106年復健和日間病人接受職能訓練人數比率更高達64%。
愛的集團工作坊以訓練時數(工作持續度)、工作技巧、體耐力、社交技巧及自主性(需工作人員督導程度)等5個層面將工作訓練坊分為4級(基礎、初級、中級、高級)。透過職業重建概念,強化病人工作能力,促使病人從初階工作坊轉銜晉級到高階工作坊;103年至今,接受愛的集團復健訓練的病人,平均每季皆有5%的晉級率。
(2) 我『嘉』處處有希望─培訓院內復健人員
本科積極發展全院皆為復健場域之理念,規劃完善的職能訓練合作模式,該模式獲長官極力支持,每年提撥資金挹注作為病人訓練費用(105年度提撥47萬);且醫療科室和行政科室均派員參與職能培訓員課程,落實全院皆為復健場域計畫;在培訓行政科室人員成為職能培訓員過程,醫科擔任培訓講師介紹精神疾病和藥物副作用,讓行政人員更了解精障者。另各科室職能培訓員也受邀擔任講師分享培訓病人的經驗,從經驗中互相學習。
每年均有30多位同仁參加職能培訓員課程,近三年因職能培訓員留任穩定,故參與初階課程人數較少,多數院內同仁參與進階課程。目前全院共有65%的科室申請為訓練單位,包含行政與醫療科室、所有復健病房及一個急性病房,共同加入訓練病人的行列,申請單位的訓練人員100%取得職能培訓員證書。
